第五章 国家预算 复习要求:本讲要求掌握中国的分税制改革、财政平衡,理解国家预算的体系与原则、国家预 算管理体制的发展,了解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国家决算。 复习重点: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财政赤字。 复习难点: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一、国家预算概述 1.国家预算的概念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平衡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2.国家预算的分类方法 (1)按预算编制的形式分类,可以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2)按预算的编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 (3)按预算项目能否直接反映其经济效果分类,可以分为投入预算和效绩预算。 (4)按预算分级管理的要求分类,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5)按收支管理范围和编制程序分类,可以分为总预算和分预算。 (6)按预算作用的时间长短分类,可以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1年的财政收支预算。中长期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1年以上的财政收支预算。 (7)按预算收支的平衡状况分类,可以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 3.国家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完整性、统一性、可靠性、年度性、法律性 4.复式预算 1) 概念: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2) 特点: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实行宏观决策和管理;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 3) 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必要性和条件 (1)政府的财政收支是否可以真正划分为两本帐。 (2)国家的债务收入能否满足经济建设的资金需要。 (3)是否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的预算分析方法 5.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 (1)预算编制:两上两下程序。 (2)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收入入库、支付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须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 预算调整:预算的追加和追减、经费留用、动用预备费、预算的划转 (3)国家决算: 决算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实质:财权和财力的分配 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 (1)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其特点是,财权、财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对地方基本上实行统收统支的办法,地方的财权财力很少。统收统支阶段:1949-1953。 (2)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预算管理体制。其特点是,财权财力主要集中在中央,同时给地方一定的财权和机动财力,但都比较小。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其特点是,在中央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更多地给地方下放财权,增加财力,以利于地方统筹安排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 “分灶吃饭”的分级包干体制 1)1980-1984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2)1985-1988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3)1988-1994开始各种形式的预算包干 (4)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其特点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职能划分支出范围;按税种划定各级预算的固定收入来源,分别设置机构,分别征收;各级政府有独立的预算权,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彻底分开,分别编制,自求平衡;中央预算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对地方预算的调剂和控制。1994年以后。 3.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方法 (1)统收统支(2)分类分成(3)总额分成(4)大包干办法(5)分税制的方法 三、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1. 含义: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 (1)分税,即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一般是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它是分税制的核心问题。 (2)分权,即税收的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包括税收的立法权、税法的解释权、征管权、调整权及减免权等。 (3)分征,即分别建立中央税与地方税各自独立的征收系统,中央政府设置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地方政府设置地方税务局,负责地方税的征收。 (4)分管,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分级预算,分别管理各自的收入 2.分税制的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两套税务机关 3. 存在的问题:事权划分不清、税种划分不合理、税收返还不规范 4.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规范收入划分制度。 (3)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 (4)完善分税制的重点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基本途径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 四、财政赤字 1.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的理解 2.财政赤字的计算方法 (1)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2)赤字(或结余)=经常收人—经常支出 3.财政赤字的类型 (1)总赤字与原始赤字(2)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 4.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指标 一是赤字依存度,即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二是财政赤字率,即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 5.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及效果 (1)动用历年结余 (2)增加税收 (3)增发货币 (4)发行公债 思考题: 1.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采用那个分税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2.分析当前我国采用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3.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4.分析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