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财政支出 复习要求:1.掌握财政支出的概念及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理解财政支出的原则,了解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和基本理论,理解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方法,掌握政府采购制度的定义、特点、模式和方式,了解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2.掌握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的具体内容,理解政府投资的特点、农业支出的重要性;理解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费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作用和发展状况。3、掌握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的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了解捐赠和债务支出、税式支出的内容。4、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状况。 复习重点:1.财政支出的内涵;2.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其影响;3.财政支出的原则;4.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方法;5.分析我国的财政支出状况。 复习难点: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方法。 复习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 一、财政支出的内涵 1.财政支出的定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实现其职能将通过财政收入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再分配的一种经济行为。 理解: 财政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内容是政府政策选择的反映。 财政支出体现了财政分配和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财政支出主要在市场失灵和私人难以承担的领域进行支出。 2.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经济性质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 (2)按国家职能分类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和其他支出。 (3)按最终用途不同,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三大类。 (4)按财政支出的目的不同,可将财政支出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3.财政支出的原则 (1)量入为出原则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实现总量平衡 分析财政收入来源,合理支出 留有余地,适当建立后备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财政支出的规模 1.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的总额 财政支出比率 2.世界各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 在一定阶段内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即由小到大,这是政府职能不断提升的结果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停止上升,并相对稳定下来。 3.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 (1)瓦格纳法则 工业化®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财政因支出比重提高 (2)非均衡增长理论 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的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3)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政支出的增长情况不同 4.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三、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 1.财政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既定目标,确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 确定每种方案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每种方案所需要的投人量和将会实现的产出量; 对每一种投人和产出进行估价,并进行比较; 加总每个项目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以估计项目总的获利能力。综合考虑财政资金规模和其他限制条件,确定可行方案。 (2)最低费用选择法 根据政府确定的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 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 按费用高低顺序排序,选出最优方案,即费用最低方案。 2. 政府采购制度与财政支出效益 (1)政府采购的定义 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行为。 (2)政府采购的特点 采购主体的特定性 采购资金的公共性 采购目的非营利性 采购对象的广泛性 采购活动的政策性 (3)政府采购模式 集中式采购模式 分散式采购模式 集中式采购与分散式采购相结合模式 (4)政府采购方式 公开招标方式 选择性招标方式 协商采购方式 询价采购方式 直接采购方式 第二节 政府购买性支出 一、投资性支出 财政投资,是指政府运用财政资金为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 1.政府投资性支出的特点和范围 特点: 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 政府财力雄厚,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范围: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自然垄断行业。 高风险、高技术产业。 资本积累程度高、对改善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某些基础产业. 2.基础设施投资 (1)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下水道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提供服务时所需的文化、卫生、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设施。 (2)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基础设施的生产大都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风险高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先行资本”,是一种基础性产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基础设施具有地域性。 (3)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形式 政府投资,免费提供 政府投资,商业经营 财政投融资 BOT、TOT和ABS 3. 农业支出 农业支出是指财政直接用于支援农业的各项支出。 农业支出的主要内容: 水利支出 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农村道路和电力建设支出 气象支出 二、消费性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 (1)行政支出的含义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它反映着国家性质及一定时期政治经济任务的主要方向。 (2)行政支出的作用 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有效运转,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3)行政支出的内容 立法机构支出 行政支出 公安支出 国家安全支出 司法检察支出 外交支出 (4)我国行政支出的特点 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稳定中略有上升 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年攀升 在各类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最快 2.国防支出 (1)国防支出的内容 国防支出是政府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支出。按用途可分为维持费和投资费两大部分。 (2)国防支出的作用 国防支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具有满足军事和经济双重目标的作用,对于整个园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我国的国防支出情况 国防费用的绝对值较低 国防费用占GDP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低 3.科教文卫支出 (1)科教文卫支出的内容 文化事业费 教育事业费 科学事业费 卫生事业费 体育事业费 通讯事业费 广播电视事业费 (2)科教文卫支出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与源泉 卫生医疗保健是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的保证 (3)我国的科教文卫支出情况 科教文卫支出绝对量在不断增长 科教文卫支出相对量偏低 第三节 政府转移性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的定义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的支出。 特征: 强制性 福利性 广泛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 (1)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社会保障计划。 >城乡困难户救济 农村“五保户”救济 灾民救济 (2)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筹集专项基金,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伤、残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 伤残保险 医疗保险 疾病、生育保险 工伤保险 丧葬补助 待业(失业)保险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在我国,社会福利是特指政府对盲聋哑残和鳏寡孤独等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对孤儿院、养老院、精神病院等社会福利院及福利工厂、盲聋哑学校的费用支出。 二、财政补贴 1.财政补贴的概念 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2.财政补贴的内容 按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补贴和出口补贴和职工生活补贴等 按财政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生产补贴和生活补贴。 按财政补贴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 (3)财政补贴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财政补贴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财政补贴只应当对资源配置起辅助作用 三、捐赠和债务支出 债务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偿还国内公债和国外借款的还本付息支出。 捐赠支出是指中央财政用于国外医疗、科技优惠贷款等方面的援助支出。 四、税式支出 1.税式支出的概念 税式支出就是一国政府通过法律,将—部分按标准税制结构规定应收的税款无偿地折让给纳税人,借助该种特定的税收照顾和激励实现其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的特殊调控工具。 2.税式支出的特征 税式支出是一种间接性的财政支出 税式支出与财政支出相比更具时效性 税式支出是一种分散性、局部性的财政支出 税式支出调节的对象必须具有特殊性,它不能调节普遍意义的经济行为 3.税式支出的形式: 免税、减税、税收扣除、税收饶让、优惠退税、盈亏互抵、税收递延、税收抵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