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企业产值统计(P106-141) 第一节 企业产值统计的一般问题(P106-111) 一、企业产值统计的作用 企业产值统计是企业经济统计最基本的内容,对于开展企业经济的综合统计分析和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企业产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有效成果的综合反映。 (二)企业产值是企业考核经济效益、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的基本依据。 (三)企业产值是企业编制计划和检查计划的依据。 (四)企业产值是计算本部门和全社会有关产值指标的基础。 二、企业产值指标的价值构成 产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它由C、V、M三大部分组成。C代表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其中包括C1和C2,C1为劳动手段折旧价值,C2为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V为必要劳动价值,M为剩余劳动价值。 (一)常用的产值指标及其价值构成。 总产值(总产出) 价值构成 C1+C2+V+M 增加值(追回值) 价值构成 C1+V+M 净产值(生产净值)价值构成 V+M (二)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 1.MPS核算体系的产值指标 是只计算物质生产物质产值。 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指标主要有:企业总产值、企业净产值、企业增加值。 企业总产值=C+V+M; C:原材料、燃料和折旧等价值;V+M:活劳动的新创价值。 企业净产值=V+M;社会净产值再MPC又称国民收入。 企业增加值=C1+V+M;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在生产产品中所增加的产值。 2.SNA核算体系的产值指标 物质产值与服务产值均计算。是我国新国民核算制度采用的核算体系。 计算服务产值也有三种不同价值构成的产值指标: 企业总产出=包括劳动量在内的企业总产值指标; 企业生产净值=包括劳动量在内的企业净产值指标; 企业增加值=包括劳动量在内的企业增价值指标; 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 即全社会的增加值=(企业增加值)+(一部分非企业组织的增加值)。 三、企业产值指标的统计原则 (一)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 MPS与SNA两大核算体系对社会生产的核算范围和口径不同,集中体现在产值指标的计算上。 MPS的三大指标: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 SNA的三大指标:总产出、生产净值、增加值。 △△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在于: 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值指标就计算到哪里,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也计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 (二)核算方法上的主体原则,又称对象原则。 1、产值指标如以生产对象为主体进行计算,称为产品法。 农业企业总产值=Σ产量╳单价 建筑业企业总产值=Σ建安工程实际数量╳单价 2、产值指标如以经营单位为主体进行计算,称为企业法。(又称工厂法) 主要在工业企业应用,故称工厂法。 工业产品只要是本企业生产的,不论什么产品,都要加以计算。 工业总产值是一定时期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有效成果的价值总和。 工业企业的最终成果主要是产成品。如棉纱在纺纱厂是成品,在纺织厂属半成品,用工厂法计算产值,其棉纱就不算产值。 **产品法用于农业和建筑业;工厂法用于工业企业。 (三)计算时空范围上的统一原则。 企业计算产值指标时,必须在起讫时间上,遵守规定的时间标准;在空间范围上,遵守规定的空间标准。 |